疳積是指小兒由于內(nèi)傷乳食,停聚中焦,積而不化,氣滯不利所形成的一種腸胃疾患。其證候以不思乳食,腹部脹滿,食而不化,噯腐嘔吐,大便酸臭或便秘而積滯;日久形體日漸贏瘦而形成疳積。
引起本病的原因,多因乳食不節(jié)或喂養(yǎng)不當(dāng),乳食無度,或食難以消化的食物,均可傷害脾胃,運(yùn)化失職,升降失調(diào),乳食停滯,積而不消,乃成積滯;食久成積,積久成疳;或脾氣虛弱,病后體虛,脾氣虛損,令乳食停蓄,形成虛中央實(shí)的積滯或疳積。除此外,蟲、濕熱等均可形成疳疾。
1.方劑1
(1)組成黃芪、茯苓、白術(shù)、炙甘草、制厚樸、檳榔、山楂、麥芽、神曲、陳皮、益智仁、木香、砂仁、山藥、莪術(shù)、使君子、川楝肉、胡黃連、蕪荑各l5g。
(2)用法麻油熬,黃丹收,朱砂3g攪。
(3)說明本方適用于脾虛型疳積(積滯)。癥見面色萎黃,困倦無力,不思乳食,食則飽脹,腹?jié)M喜按,形體消瘦,或嘔逆不化,大便溏薄或夾有乳食殘渣?唇舌淡白,苔白厚膩,脈細(xì)弱或細(xì)滑,指紋多見淡紅。本方對虛中有積證者有效。
2.方劑2
(1)組成蒼術(shù)25g,蕎麥面粉60g,米醋適量。
(2)用法先將蒼術(shù)研為細(xì)末,過篩后與蕎麥粉拌勻,摻人米醋適量炒熱,捏成圓形如5分硬幣大藥餅,貯存?zhèn)溆谩S脮r取藥餅1個敷在患者肚臍窩上,蓋以紗布,膠布固定。2~3天換藥1次。
(3)說明本方適用于脾虛型積滯(疳積)。
3.方劑3
(1)組成延胡索粉3g,胡椒粉0.5g。
(2)用法把上藥直接放人臍中,外敷消毒塑料布或油紙,或消毒紗布,用膠布固定,每日換1次。
(3)說明本方適用于傷食型積滯。癥見患兒不欲吮乳,嘔吐乳片,口中有乳酸味,腹脹不舒,大便酸臭,舌苔白膩,脈弦滑,指紋紫滯。
4.方劑4
(1)組成芒硝100g。
(2)用法將芒硝炒熱,用紙包后放人布袋內(nèi),縛于臍上。
(3)說明主治食積。
5.方劑5
(1)組成梔子12g,桃仁、杏仁各8g,芒硝、大黃各6g。
(2)用法上藥研細(xì)末,調(diào)拌面粉、雞蛋清,外敷貼臍部。
(3)說明本方適用于食滯化熱型疳積。除傷食證候外,舌苔黃膩,脈滑數(shù)。
6.方劑6
(1)組成生梔子9g。
(2)用法將梔子研成細(xì)末,加面粉、雞蛋清調(diào)成3個餅,分別敷在臍部,兩足心。
(3)說明生梔子有清熱,瀉三焦火,涼血,清胃脘功效,故治小兒食積化熱型疳積。
7.方劑7
(1)組成芒硝10—20g,小茴香1—3g。
(2)主治面色黃暗無華,形體消瘦,厭食納呆,腹脹。
(3)用法小茴香研末。將小茴香納入神闕穴,再將芒硝裝入紗布袋內(nèi)覆蓋之,外用膠布固定。
8.方劑8
(1)組成焦山楂、炒神曲、炒麥芽各10g,炒雞內(nèi)金、炒萊菔子、生桅子各Sg。
(2)用法將上述藥物共研細(xì)末,裝瓶備用。將藥末適量加開水調(diào)成膏狀貼于臍中,紗布、膠布固定。每EI1換,5次為1個療程。
(3)說明面黃肌瘦,食欲不振,夜睡不寧,口渴煩急,腹痛脹滿,舌紅,苔黃厚,脈滑數(shù)。
9.方劑9
(1)組成芒硝500g,焦山梔250g,脫水香蔥150g,去核大棗500g,杏仁150g。
(2)用法將芒硝、焦山梔、脫水香蔥低溫干燥4h后,碾成粉末,過7號篩,取1/2粉末和去核大棗500g共研,過7號篩。剩下1/2粉末加入杏仁150g粉碎過7號篩。上2次藥粉7昆勻過5號篩分裝每袋25g。每次取l袋上述藥而與等量面粉調(diào)勻平鋪紗布上外敷臍部,24h更換1次。4次1個療程。
(3)說明主治小兒疳積,腹部脹大,哭鬧厭世,頭發(fā)稀疏。
10.方劑10(一捻金)
(1)組成大黃30g,檳榔30g,牽牛子60g,朱砂I5g,黨參15g,食醋適量。
(2)用法上藥除食醋外,各藥共研細(xì)末裝瓶備用。用時取藥末及食醋適量,調(diào)成糊狀敷臍部,每日1次,日敷夜去,以微瀉為度。
(3)說明——捻金來自于《古今醫(yī)鑒》,為兒科良藥,它寓補(bǔ)于消,寓消于補(bǔ),對小兒內(nèi)熱積滯、停食停乳、胸腹脹滿、驚悸不安、二便不利均有很好的療效。